2025年7月14日,白宫内传来一声巨响——特朗普宣布了两项堪比“战争级”行动的政策:一方面,他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最为先进的防御武器,并将费用转嫁给北约;另一方面,他给俄罗斯设下了50天的期限,若双方未能就和平达成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这不仅仅是言辞上的震撼,而是一次全球能源链、军事格局乃至美元地位的深刻重塑,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这场倒计时般的赌局。
尽管乌克兰战场上已经进入了第七百多个日夜,前线的局势依旧胶着,哈尔科夫一带乌军虽多次试图进攻,但俄军炮火的密集压制使得前线始终未见实质突破。扎波罗热一带更是沦为焦土带,空中和地面上的攻击交织成一片生死激战的画面——无人机密集巡航,火箭炮猛烈轰炸,战线虽无显著推进,然而士气却开始逐渐动摇,战斗的寒意渗透到了每一位士兵心中。
展开剩余88%华盛顿此时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国会内部关于乌克兰军事援助法案的讨论陷入了拖延期,民主党希望继续提供支持,而共和党则不愿为这场“欧洲战争”继续掏腰包。而特朗普,依旧保持沉默。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推特对前线的战况进行评论,也不再公开批评北约成员国的表现。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者,正酝酿着什么。
7月7日,一份看似平凡的五角大楼报告悄然出现在国防部官网。报告内容简略,只是提到将调拨大约3亿美元的“库存装备”,以支持“北约东翼的安全”。这些关键词——“库存”“北约”“东翼”,立刻引起了军事分析师的注意。很快,分析师们确认,这所谓的“库存”,指的正是驻美战略仓库中的爱国者导弹系统、中程精确火箭弹和战术防空模块。若这些装备启用,可能会间接进入乌克兰战场。
至于“北约东翼”,则指的正是波兰东部、接壤乌克兰的地区。结合这些信息,军事分析师纷纷得出结论:特朗普打算绕过国会,借助北约的机制,以一种“非美国出资”的方式展开一项新的军援计划。这一动向显然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援助,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CNN在第一时间评论指出:“特朗普并没有放弃解决俄乌问题,他只是改变了战略手段。”《华盛顿邮报》则批评道:“这是一场战略伪装下的政策转型。”与此同时,波兰和德国的军事中转基地也开始频繁运作,美军的运输机密集起降,导弹、雷达以及火控模块从弗吉尼亚州起运,向德国拉姆施泰因和波兰卢布林基地汇集。这一切看似悄无声息,但在北约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由北约承担费用的援乌机制。德国、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被要求参与资金分摊,而这些一切,都是在特朗普没有公开发声的情况下悄然推进的。
局势逐渐明朗,特朗普虽然保持沉默,但他已用行动表明,他正在酝酿一场绕开国会、借助北约平台的军援布局。
这一切的悬念,最终在7月14日下午的白宫会面中揭晓。当天,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北约秘书长吕特一同亮相。摄像机早已准备就绪,背景板上写着“跨大西洋安全简报”。特朗普直视镜头,简洁利落地宣布:“我们将向乌克兰提供最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包括爱国者防空系统、雷达阵列和中程弹道拦截器。这些装备将通过北约调配,并由北约承担所有费用。”
这一表态并非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清晰明确的账单式表述。美国仅负责军火的供应和运输,具体的交付、部署、培训和维修将由北约成员国完成。换句话说,美国充当了供应商的角色,而不再是资金的提供者,也不再深度介入战术层面的行动。
这一宣布让许多人感到措手不及。此前的军事援助通常是由美国主导,并且需要经过国会审批,拜登政府时期提供的海马斯和F-16等武器,也都经历了议会的授权。然而,特朗普这一举动绕过了国会,直接通过总统授权,将武器纳入北约的框架,转交给乌克兰。
更加巧妙的是,这一“买单结构”。根据事后披露的资料,德国承担了35%的费用,加拿大和芬兰各承担15%,剩余的费用由挪威、丹麦和荷兰分摊。美国只负责运输和技术支持,并不承担任何购买成本。这种“账本外交”恰恰体现了特朗普的商业逻辑:让他国为美国武器埋单,让代理国在战争中使用美国的武器,而美国则坐享其成,收获战略红利。
此次提供的装备,绝不仅仅是“战术补充”。爱国者导弹系统,乌克兰早已将其列为战略目标。它具有极强的集成性和拦截能力,能够封锁大范围空域,抵御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无人机攻击。配套提供的还有雷达站、控制模块、维护手册和移动补给车。除了爱国者,第二批援助还包括MLRS-270中程火箭系统、MIM-104拦截弹以及改进型战术卫星图传设备。这些系统将显著提升乌军的防御能力,尤其在哈尔科夫和敖德萨方向,能够形成类似“拒止区”的火力屏障。
发布会结束后,北约迅速采取行动。德国国防部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将全力支持援乌系统。英国也紧随其后,宣布将追加4000万英镑的援助,用于系统部署和后勤保障。芬兰、挪威、波兰等国则负责后勤接应线的建设,并组织人员接收、运输及培训。
乌克兰方面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表达谢意,并宣布将该系统部署作为国家战略核心工程。乌军总参谋部成立了“雷达与防空融合小组”,专门负责与爱国者系统的对接。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的战区将优先进行部署,预计两周内投入实战巡逻。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对此举表示支持。匈牙利外长公开表示,北约不应代替各成员国做出战略决策,暗示此次计划缺乏全面共识。土耳其也有私下反对的声音,担心这一军事援助将激怒俄罗斯,引发报复。尽管如此,反对声音并未影响主流结构的推进,计划如期进行。
全球媒体几乎一致对特朗普的这一举动表示震惊与意外。CNN称这是“特朗普式战略输出的代表”,将“战争责任外包”发挥到极致。《金融时报》则分析道,“这是冷战后北约首次为一场非正式战争出资”。《时代》则点评:“如果拜登是通过盟友共建,特朗普则是通过商业分账。”
然而,真正的“压轴戏”还在发布会的下半场。特朗普的话锋一转,直击俄罗斯的软肋——不仅是军火,还有钱袋。他接着宣布:“如果我们在50天内没有达成协议,将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税率大约为100%。”
这一句话犹如一声惊雷,顿时把白宫气氛推向了另一个高度。此时,特朗普已经不再谈论军事援助,而是直指经济战的核心:50天的倒计时。如果在此期间俄乌未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这是赤裸裸的经济施压,也是对俄罗斯以及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的一张“全球通缉令”。特朗普甚至宣布,对所有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将施加“次级关税”——这意味着,不仅禁止与俄方直接进行能源交易,即便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