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跟我抱怨,说奶茶店都比书店多了,现在哪还有人正经看书。这话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可国家转头就批复了一个全民阅读活动周,就定在每年四月,这一下,南京城里爱看书的人估计心里都乐开了花。
南京这座城,读书这事儿早就融进骨子里了,压根不需要谁来提醒。春天去玄武湖,草地上准能看见瘫着晒太阳翻闲书的;秋天往老门东巷子里一钻,随便一张小板凳上,可能就坐着个捧着金陵故事集能待一下午的大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的那个世界文学之都的名头,真不是白拿的。它不像有些地方,读书非得弄得跟个仪式似的,南京人的书卷气,都散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
这里的阅读氛围,突出一个随意。上班族在地铁里用手机看电子书,退休的大爷在公园长椅上读报,甚至连鸭血粉丝汤店里等位子的年轻人,都在划拉着手机上的网络小说。先锋书店偶尔搞个通宵不打烊的活动,一堆年轻人能熬到凌晨,就为了和喜欢的作家聊几句。这种感觉,与其说是热爱,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现在国家层面直接定下一个阅读周,对很多人来说,就像给平淡的日子加了点盼头。不是说非得等到那几天才看书,而是这个官方的号召让阅读这件事有了更多扎堆的可能性。可以想见,明年四月,社区门口可能会摆起免费的图书交换摊,大学城里的冷门书库说不定也会开放几天,甚至连公交站台的广告牌,都可能换成了可以扫码阅读的短篇。
这事儿微妙的地方也在这里。当一种自发的、随意的习惯被圈定在一个特定的活动周里,它会变成什么样?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阅读者,会不会在那几天反而觉得有点不自在?就好像,平时自己在家哼着小曲挺好,突然被拉到一个大舞台上,让你当着所有人的面唱,感觉就全变了。
不过,往好处想,这更像是一场集体的狂欢。以前是各看各的书,现在可能一进书店就能碰到一堆同好,围着一张桌子讨论得热火朝天。对于那些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逛书店的人来说,有个由头,能买到打折的新书,能见到平时只能在书封上看到的作者,也算是个不错的体验。有人开玩笑说,以后的书店可能会变成菜市场,大家赶早集似的去抢书,那场面也挺有意思。
说到底,南京的阅读氛围,胜在那种爱读不装的劲儿。蹲在树底下翻两页小说,也是一种享受。或许这个全国性的活动周,对其他城市来说是从无到有的倡导,但在南京,它更像是一场已经存在了很久的流动的盛宴,现在只是被正式冠名了而已。不知道到时候,南京街头捧着书的人,会不会比现在还多。
炒股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