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盘子”飞机亮相,西方惊呼“山寨”!中国空警-600用实力让世界闭嘴。
当这款背负巨大雷达罩的舰载预警机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不少西方媒体迫不及待地给它贴上了“模仿”、“抄袭”的标签,甚至言之凿凿地声称其抄袭美国E-2D“鹰眼”或苏联雅克系列。
然而随着更多细节披露,这些论调不攻自破。
空警-600不仅在平台设计上实现了创新突破,更在核心雷达技术上完成了对E-2D的全面超越。
从外观上看,空警-600确实采用了与E-2D相似的四垂尾设计,这是舰载固定翼预警机为适应航母起降环境的共性选择。但细看之下,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空警-600的垂尾呈现“上大下小”的独特布局,与E-2D的“上小下大”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设计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中国在大型风洞试验中获得的最新空气动力学研究成果。
试验数据表明,空警-600可以主动进入扰流中心追求气动稳定,而非像E-2D那样单纯采取规避策略。
平台设计理念上,空警-600配备了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而E-2D仍使用传统机械飞控。电传飞控系统配合优化软件,显著提升了空警-600的稳定性、操控性和机动性能。
在机体尺寸方面,空警-600机身长约18.14米,翼展25米,最大起飞重量约30.5吨。
其独特的折叠翼设计能有效减少在航母甲板上的占用空间,更好地适应航母平台操作。
动力系统上,空警-600搭载两台涡桨-6C发动机,单台功率5103马力,最高速度达693千米/小时,航程2500-3000公里,滞空时间超过4小时。
但也有分析指出,涡桨6C的功率可能限制更大体型舰载预警机的发展,在机动性和耗电量两个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雷达系统是预警机的核心战斗力。空警-600装备了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最新的氮化镓(GaN)材料技术和数字阵列扫描技术。
这种材料制造的雷达组件功率更大、更耐热且抗干扰能力强,能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稳定工作。雷达天线直径约7米,同时使用S波段和UHF波段工作。
S波段擅长远距离探测和高分辨率扫描,UHF波段则专注于探测隐身目标。
空警-600的雷达采用固定圆盘设计,内部通过电子扫描实现360度全覆盖,无需机械旋转。
相比之下,E-2D的AN/APY-9雷达虽然也属有源相控阵雷达,但需要依靠18个呈三角形排列的天线单元通过机械旋转辅助配合电子扫描才能实现360度覆盖,每分钟旋转6转。
探测性能上,空警-600对雷达反射截面积约5平方米的典型目标,探测距离超过600公里。对于3万米以上的高空目标,探测距离甚至可能达到700-800公里。
而E-2D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仅为600-650公里。
空警-600还能同时跟踪数百个空中和水面目标,其雷达集成IFF/ESM天线,提升了电子侦察能力。
数据链与协同能力方面,空警-600搭载新一代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数据链,可与歼-35、歼-15、055型驱逐舰等平台实时共享战场数据,实现超视距打击和跨军种协同作战。
其指挥控制系统能引导舰载机、防空导弹及反舰武器精准打击目标。在201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中,中国出口的ZDK-03预警机(使用Link17数据链)已证明能引导战斗机在180公里外拦截目标,并为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指示。
空警-600的研发始于2018年,2020年8月实现首飞。
2025年5月,它已完成在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测试。卫星图像显示编号7103、7105等的空警-600已批量生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随福建舰正式服役。
首批4-6架将部署于福建舰,未来004型核动力航母也将配备。
空警-600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拥有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的国家。
它填补了中国海军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空白,使航母编队探测范围从直升机的300-400公里扩展至600公里以上,大幅增强远海作战能力。
作为航母编队的“空中指挥中心”,空警-600将在区域防空、反舰作战中承担核心角色,同时为陆基部队提供战场支援。
虽然空警-600在平台设计上仍有借鉴E-2系列的痕迹,但这主要体现在确保首型产品可靠性的考虑上。
中国在舰载预警机领域起步较晚,加之军方需求紧迫,借鉴成熟设计有助于缩短开发时间、减少技术风险。
但空警-600的机体材料、航电设备、预警雷达及航发系统均为国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家人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亚太瞭望台#
炒股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