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画面在网络疯传!5月18日深夜,伊朗上空突然出现一个巨大发光体,划破天际形成锥形光柱,数分钟后神秘消失。这枚导弹的尾迹与此前发射的完全不同。
视频中,一枚疑似“横向飞行”的导弹,展现出与普通弹道导弹完全不同的飞行轨迹。全球军事爱好者瞬间沸腾:伊朗掌握了类似中国东风-17的“水漂弹”技术?甚至有人宣称这是伊朗版“钱学森弹道”高超音速武器!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
这是伊朗真正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当导弹在黄昏或黎明时分发射,飞到高空后,尾气在高空被夕阳或晨光照射,形成了这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而地面上的我们已经处于黑暗中,所以这种光效看起来特别壮观。
这就像你在黄昏时分看到高楼顶部还被夕阳照着,而地面已经暗下来的感觉。任何导弹或火箭在适当的时间和天气条件下发射,都能产生这种效果,真的没什么特别的。
要戳破一个神话,我们得先搞清楚真神长什么样。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可不是速度过了5马赫就算完事。它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滑翔机动”——像个宇宙冲浪手,在大气层边缘(通常是20到100公里高空)驾驭着激波,玩出匪夷所思的“水漂”弹道。
这个高度非常关键,它远在普通云层之上,肉眼几乎无法捕捉。它像个幽灵,在雷达的探测盲区里高速穿行,让现有的防空系统形同虚设。这才是高超音速武器的精髓,也是它被称为“规则改变者”的原因。
至于常常被提起的“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那更像是这个领域的“上古卷轴”。它们是天才们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理论构想,是伟大先驱的智慧闪光。但拿这些古早的理论蓝图,去套用今天的尖端武器,就像用牛顿的苹果来解释量子纠缠,虽有渊源,却早已不是一回事。
现在,让我们请出这次事件的主角——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泥石”导弹。听着名头响亮,被媒体冠以“以色列最害怕的武器”,但掀开它的面纱,你会发现一张相当熟悉的老面孔。
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锐杀手锏,而是一位2009年就已亮相的“老将”。它的技术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古老的“飞毛腿”和“劳动一号”导弹。这意味着它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框架里。
它用的是液体燃料,发射前准备繁琐。它的弹头带着一个老派的“稳定裙”,像是给炮弹穿上了笨重的裙子,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稳定弹道,而不是为了做出什么灵巧的末端机动。它是一款标准的两级中程弹道导弹,遵循着几乎固定的抛物线轨迹。把它和在大气层里“打水漂”的高超音速滑翔体放在一起,简直是关公战秦琼。
当然,很多人会拿出那段“横向飞行”的视频来反驳:那不是水漂弹道是什么?
这就是整场误会的关键节点。视频里的那枚导弹,确实在低空横着飞,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它飞得太低了,甚至就在云层之下!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吗?真正的高超音速滑翔体,它的舞台在2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那里空旷、稀薄,是云朵无法企及的高度。一个在云层底下散步的飞行物,怎么可能是那个在太空边缘冲浪的幽灵?这个基本物理常识,就给“水漂弹”的说法判了死刑。
那它到底是什么?合理的推测有两个。一、它是以色列发射的防空拦截弹,正在追击目标。二、它是一枚发射后发生故障的伊朗导弹,姿态失控,在坠毁前划出了诡异的轨迹。无论哪种可能,都和伊朗掌握了高超音速技术没有半点关系。
好了,排除了导弹本身,排除了“水漂”弹道,那最初那个巨大锥形光柱,那让无数人惊呼“天顶星科技”的壮观景象,又作何解释?
答案美得令人意外:那是一场名为“暮光效应”的自然光学现象,俗称“火箭云”。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导弹发射时,地面已是黄昏或黎明,观察者身处黑暗之中。但火箭飞到几十公里的高空时,它其实已经冲破了地球的阴影,沐浴在海平面以下尚未升起或刚刚落下的阳光里。
高空稀薄的空气让火箭尾焰迅速扩散,形成巨大的羽状云。这团云被高空的阳光照得通体透亮,而在黑暗地面上的人看来,就像一个凭空出现、自带圣光的巨大发光体划过夜空。这跟导弹本身有多先进、飞得多快没关系,纯粹是发射时间和光照角度共同导演的一出视觉大片。任何一枚在此时此刻升空的火箭,都能成为这场好戏的主角。
现在,我们可以把所有碎片拼凑起来,还原这场全球性误读的全过程了。
一枚技术并不先进的“泥石”导弹,在一个绝佳的时间点(黄昏)发射,意外地制造了一场华丽的“暮光效应”,这是神话的开端。紧接着,战场上另一段完全独立的视频——一枚在低空飞行的不明物体(很可能是拦截弹或故障弹)——被好事者张冠李戴,当作了“高超音速滑翔”的铁证。
一个壮观的视觉奇观,加上一段被误读的战场影像,再配上一枚被过度包装的传统导弹,三者叠加,一个关于“伊朗高超音速武器”的神话就此诞生,并迅速传遍全球。
说到底,伊朗秀出的依旧是肌肉,只不过,这块肌肉的线条,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新潮和致命。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炒股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